前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校坚持走以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全力提升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机遇期。为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抓住发展机遇,促进学校科学发展,走好实现建设“西部一流、人民满意的高水平理工大学”的第二步,根据《6163银河游戏“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指南》(贵理工发〔2020〕16号)要求及6163银河游戏“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推进会议精神,结合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下称“资环学院”,)“十三五”期间在教育事业发展、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发展的实际状况和我院发展战略,特制定全院“十四五”建设发展规划。
一、“十三五”期间建设发展情况
(一)工作成绩
1、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提升党建工作成效
五年来,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紧紧围绕"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工作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党建促进学院各项工作的推进为根本目的,坚持政治建设为统领的工作思路,积极开展党的建设。通过几年的建设,学院党建工作在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及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学院党组织班子成员进一步健全,党的制度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得到较好的执行,党风廉政建设取得较好的效果。学院党总支获贵州省教育工委“五好基层党组织”、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获批学校“党建标杆学院”建设单位,教师党支部获批学校“五好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师生党支部建设达到标准化要求。
2、以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为契机提升教学管理规范
学院上下通力协作,努力营造评估氛围,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抓好评估各重点工作环节,制定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计划,通过各项提升活动和四轮人人过关环节提高了学院教师教学水平;通过各教学材料专项检查,进一步规范六大教学档案的规范归档,提升教学规范性。
3、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以培养目标为导向,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讨论。充分调研,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讨论,通过教研室会议、学院教学例会全面讨论和总结以前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的经验和教训,认真完成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院支持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符合课程特点的教学改革,“十三五”期间立项教改16项,其中省部级项目7项,出版教材3本,公开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
(3)培养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努力建立与应用型人才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实施青年下企业锻炼计划,每年至少派出两名教师下企业锻炼,并利用假期对青年老师进行地质、环境实践工程训练,14名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4)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加大校企合作办学的力度,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十三五”期间签订的校外实习基地10余个,更好地培养学生实习实践能力。
(5)提升“三实”课程规范化。加大对实验、实训和实习课程的教学过程监管力度,保证“三实”课程的教学质量。过去5年,学院重点加强“三实”课程的规范化管理工作,改革“三实”课程的考核方式,促进“三实”课程考核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
(6)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逐年增加。2017届学院毕业生共有320人,就业学生数为289人,学生就业率为90.31%;2018届毕业生共有185人,就业学生数为178人,学生就业率为96.22%;2019届毕业生共有296人,就业学生数为273人,学生就业率为92.23%;2020届毕业生人数为200人,就业学生数为183人,学生就业率为91.5%。毕业生对学校和专业的满意度逐年提升,2017年满意度为85%,2018年满意度为88%,2019年满意度93%,2020年满意度93.3%。
4、以强化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提升学院内涵发展
注重学科专业特色的建设,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原则,形成结构合理、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学科专业体系。过去5年间,“矿产普查与勘探”省级重点支持学科验收通过,“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获批省级重点学科,2018年,“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团队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并获批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省级人才基地,岩溶工程地质与隐伏矿产资源获批省教育厅特色重点实验室,“岩石学”课程获批省级一流课程,“隐伏矿床勘测”团队、“重金属原位调控与生态修复(黔教合KY字[2016]045)”团队获批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团队,2019、2020年资源勘查工程、环境工程专业分别获批学校工程教育认证试点专业,2020年环境工程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通过整合学院师资和教学、科研资源,使我院的教学发展形成了较强的合力,为我院的专业的建设和学科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5、以强化教师培养培训为重点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学院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大教师的培养力度,4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教师国内访学,2名教师国外访学,8名教师下企业锻炼;重视青年教师培养,1名教师获省级教学竞赛奖,10名教师获校级教学竞赛一、二等奖,培养专业带头人3名,省级千层次人才1名,青年骨干教师3人,2名教师晋升教授职称,12名教师晋升副教授职称,师资队伍总体水平稳步提升。
6、以教学与科研并重为导向,促进科研反哺教学
学院在夯实教学基础的同时,重视科研能力的提升。近5年来,教师承担科研项目86项,科研经费1342.29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15项,经费489.28万元;省部级43项,经费695.3万元;出版专著9本,公开发表核心以上高水平论文56篇,获两项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有科研项目教师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全员积极参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提升我院本科实践教学水平。同时,学院组织教师积极承担了3项脱贫攻坚科技专项,为全省脱贫攻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7、以加强对外合作交流为抓手谋划对外合作办学
(1)加强与省内高校的校际交流,与贵州大学共建乌当教学实习基地。
(2)加强校企合作。5年内与10余个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深化合作的内容,扩大合作范围,增强服务社会的功能。
(3)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重点专业实践项目,比如:2013级资源勘查工程数十余名学生参与了贵州省从江地区铀矿资源调查项目;2013级、2014级百余名学生参加了贵州省旅游资源大普查项目(8个县)和1:20万的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等;2014级资源勘查工程百余名学生参加了贵州省高位地灾大普查项目,2015级、2016级资源勘查工程百余名学生参加了贵州耕地土壤地球化学大普查,2015级、2016级环境工程专业50余名学生参加了第二次全国环境污染源普查工作等。
(二)存在问题
“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成果为“十四五”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
1、学生对高水平教育管理的需求与我院发展较为落后之间的矛盾。学院各方面的管理效能、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需要进一步推进,服务保障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2、师资队伍专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目前专业之间教师队伍建设发展不平衡,优势师资力量集中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环境工程与地质工程专业师资力量还需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还需加大,青年教师实践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
3、科技成果转化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应用效益不高,服务产业发展与社会进步、服务教学改革的能力有待提升。
4、教研、科研后劲不足。十三五初期,全院国家级项目的获批量在全校名列前茅,但后劲不足,教学改革成果不太显著,教学成果奖还未取得突破。
二、面临形势与机遇挑战
(一)面临形势
学院在“十四五”的发展过程中,将面临发展与困难并存、机遇与挑战并存、内涵建设与外延发展并存的状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6163银河手机版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大国家战略相继推出、精心谋划、扎实推进,区域发展协同性不断增强,资源配置效率全面提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6163银河手机版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贵州是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省份之一。贵州是中国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是没有雾霾的 “公园省”,是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有 4 处世界自然遗产,是全国世界自然遗产最多的省份。
6163银河游戏在“十三五”末完成本科教学合格第一步走的目标,接下来“十四五”期间将向高质量发展,成为区域一流本科高校目标迈进。
面对政策与形势,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关键要依靠资源与环境学科的科学技术,面对挑战,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实现学院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
(二)机遇与挑战
1、发展机遇
“十四五”期间,国家继续加大力度做好西部大开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所带来的机遇,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支持贵州生态合作,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和对贵州的定点帮扶工作。我院需要围绕乡村振兴、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和贵州十大工业产业,在“学科-专业-平台-团队-项目-成果”一体化建设以及培养高质量应用型理工人才和扩大就业形势等方面,抓住机遇,面对挑战,乘势而上,迈上更高台阶。
我院专业为紧密结合我校战略定位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设立。当前,我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资源与环境相关工作对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助推作用,相关工作亦能助推我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院培养的应用型高素质学生主要在生产一线从事地质和环境工作,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此类人才。
我院教师既有理论水平高的教授、研究员、博士、副教授,又有实践能力强的应用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尤其是有大量来自一线生产单位的博士,掌握社会的用人需要,开展有针对性人才培养。同时拥有博导、硕导等高水平队伍和实验技术手段以及能力很强的实验技术人员;本专业团队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已取得较好研究成果,在贵州地质和环境界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院拥有:(1)“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省级重点学科(ZSXK[2018]001);“矿产普查与勘探”省级重点支持学科;(2)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隐伏矿床勘测”创新团队;(3)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师函〔2018〕1号);(4)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重金属原位调控与生态修复”创新人才团队;(5)贵州省岩溶工程地质与隐伏矿产资源特色重点实验室(黔教科研发[2018]205号);(6)“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贵州省第六批人才基地(黔人领发[2018]3号)。上述平台的搭建为我院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整合了师资和科研资源,使我院的教学和科研迎来一个较好的发展机遇。
2、面临的挑战
(1)学科专业优势在行业内影响还需加强
我院学科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教师研究方向分散,没有硕士点、博士点。我院学科专业建设尚缺乏学校顶层设计和支持,学科优势不明显,还缺乏大团队、大思路、大项目,重大、重点课题申请率及命中率较低,SCI、EI、ISTP收录的论文数量偏少。学科建设经费有限,学科建设支持力度和措施亟待加强。
虽然我院已有3个专业,但专业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尚与著名高校存在较大差距,在行业内的影响力未有大的提高。
(2)科研平台建设有待提速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科研实验中心投入不够,离高水平大学实验平台建设要求差距很大,还没有建成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
(3)师资队伍和团队建设有待加强
与专业在校生规模的增长幅度相比,我院目前的教师队伍规模和结构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科研需求。团队建设滞后,缺少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尤其缺乏在相关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术领军人物。教师团队协作能力弱,承接大项目、产出大成果的能力不够。中青年教师之间的“传帮带”作用不明显,人才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受到影响。
(4)科研实力有待提升
科研氛围不浓厚,科研平台建设任务艰巨,科研成果凝炼不够,科研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大项目、好项目少,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少。学科和科研成果影响力小,科研成果一定程度上还不能实现有效转化,服务国家和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富有成效的科研激励体制机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1、以6163银河手机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贵州省省委十二届八次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贵州省、学校关于十四五目标任务和工作部署。
2、根据6163银河游戏第二届党代会会议精神和6163银河游戏2020年职工代表大会精神,编制学院的十四五规划。
3、“十四五”期间,国家继续加大力度做好西部大开发工作所带来的机遇,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支持贵州生态合作,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和对贵州的定点帮扶工作。
4、贵州省2018—2027年规划培养终身学习的一流人才及其创新能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研究生教育、科研平台建设、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和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支持高校实施“双一流"建设行动计划,协同发展教育资源配置与人才产业,使贵州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整体水平进入全国教育中等行列,实现特色教育强省的“贵州特色、世界一流”目标。
5、学院紧紧围绕贵州省“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及其他战略部署,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办学治校,以严谨求实的校风教书育人,努力建设“西部一流、人民满意的高水平理工大学”。
(二)发展思路
坚持以人为本,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凝练学科方向,创新办学思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三)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遵循“学科—专业—平台—团队—项目—成果”一体化建设思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有效激励和适当约束为机制,提升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水平,教研、科研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高,能解决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地质科学问题和环境问题,学科专业进入区域一流行列,形成独具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支撑资源与环境研究生教育发展,把学院建设成全省乃至中国西部高校中具有鲜明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服务社会发展具较高影响力的应用型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四)具体目标
1、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整体功能,党建工作规划范化科学化显著提升
对标党建标杆学院的建设标准,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要求等,进一步完善党建工作制度、严格规范执行“三会一课”工作制度、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提升党总支及党支部党建工作整体能力,使党支部建设高质量全部达标、建成学校党建标杆学院,使学院党组织的整体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学院各方面的工作上台阶。
2、注重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立足贵州人才差异化培养,以“贵州省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人才基地”建设为抓手,不断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建成在区域有影响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基地;面向地质与环境生产一线,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产出有影响力的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创新创业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以上学科及创新创业奖5~10项,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3、争创一流专业建设,学科专业实力显著增强,研究生教育取得突破
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以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为重点,区域一流学科建设为目标,国家级一流学科为终极目标”的三位一体的学科建设思路,“十四五”期间,力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进入贵州省区域一流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成为省级重点学科。
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宗旨,大力推动专业内涵建设,构建地质与环境专业特色,提升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获批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争取获得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努力开展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力争1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力争获批环境工程新专业并招生。力争出一批在省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行业科研与实践成果,大力提升我院各专业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以“升硕”工作为抓手,力争成功获批资源与环境硕士学位授权点,取得研究生教育资格。
4、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进一步提高
学院将以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建设为主线,以改善人才队伍结构为基础,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重点,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为主线,实施“培青工程”,培养和造就一支师德高尚、规模适当、结构优化、富有活力的优质教师队伍。抓好“引进、用好、稳定、培养”人才四个环节,引进领军型人才1~2人,引进3~5名博士学位教师;引进环境工程和地质工程专业既具有博士学位又具有社会实践经验的教师,力争双师型教师比例达50%以上;为教师职评创造条件,力争“十四五”期间晋升教授1~3名,副教授3~5名,进一步优化职称结构;加大教师的培养力度,在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的同时,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和提升学历学位,“十四五”期间力争3~5名硕士获取博士学位,3~5人去国内外高校访学或进入博士后研究站,获校级及以上教学名师1~3人,培养学术带头人1~2人,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3~6人。专业教师达50人的师资队伍规模。
5、狠抓教学、科研成果和质量,教研建设水平上台阶
高质量的完成《岩石学》省级一流课程建设,力争获批1~2门省级以上一流课程建设,1~2门精品视频课程,出版教材1~3部,建设1~3门校级重点课程。新增省级教改项目2~4项,力争国家级教改项目立项1~2项,国家科研项目5~1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10~15项,发表核心以上期刊文章70~100篇,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获奖1~2项,科研经费达到每年350万元,教学科研成果有突破,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2项。
高质量完成现有平台建设任务,成立“地质旅游中心”并力争成为省级地质旅游研学中心,力争新增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联合建设省部级工程技术测试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部级教学团队1个。
6、强化产学研合作,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明显增强
聚焦国家和贵州重大战略需求,紧盯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明确科研工作的主攻方向。通过强化基础研究、抓好协同攻关、推动成果转化实施等方式,不断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深入开展“红色岩溶”的研究,配合地方政府做好“红色岩溶”景观的开发与保护,力争联合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的100万元以上横向项目1~3项,取得服务贵州产业的标志性成果。
7、引导学生创新创业,学生管理有创新,学风建设有成效
通过讲座、培训、优秀先进交流等方式,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让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成为“讲政治、有情怀、有温度”的学生工作队伍;同时结合学校工作安排,开展创新性的具有学院特色的学生活动,使学生学风显著提升。
四、主要工作任务
(一)实施党建规范化、标准化专项行动
坚持以6163银河手机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提升学院党总支党建工作水平为重点,按照“思想引领、制度保障、作风优良、促进发展”要求,围绕学院党的建设和教学质量、科学研究等内容,以推进“党建标杆学院”建设为切入点、以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载体,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常态化机制为契机,以建设“五好”基层党组织为抓手、以“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为最终目的,不断创新工作举措,提升党建工作实效。通过“双创”建设和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使师生党支部建设水平得到提升,使党员教师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工作能力起到很好引领和促进作用,更使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得到更好地发挥。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行动
以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为契机,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十四五”期间,在校本科生规模800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提高,面向地质与环境生产一线,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其主要工作有:
1、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足贵州人才差异化培养,面向地质与环境基层生产一线,以“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贵州省人才基地”建设为抓手,以区域有影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为目标,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密切行业企业的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标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根据各专业相关单位的用人需求,参照相关行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科学规划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计划,践行 “以献身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扎根一线为荣”的三光荣精神,培养在生产一线“吃得苦、呆得住、干得好”的地质与环境人才。
坚持立德树人,不断深化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增强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提高人文情怀和道德素养,提升创新精神,培养法律意识,遵守职业道德,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精神指引和价值塑造。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有“家国情怀,人文素养、专业素质、科学精神、职业道德、国际视野”的人才。
2、优化教学核心要素
改善现有“实习实验”课程条件,申报省级以上校企共建重点实验室或测试中心,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充分满足教学、科研、技能训练和创新创业教育需求。
以工程教育认证专业为参照,加强专业标准建设。推进资源勘查工程、环境工程专业制定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相一致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加强企业调研和参与,打造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校企合作平台,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以智慧校园建设为契机,加强教育信息化条件和使用能力建设,构建微课、网课,有序推进“双语”、“双学分”课程,实施以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改革,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优良学风。
3、加强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加强质量监督和保障体系建设,发挥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的基础性作用,形成信息化、常态化的质量评价,反馈、诊断与改进的督查机制;注重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相结合,创建质量文化管理理念,完善质量保障机制,做好“三阶段六环节”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过程监控和考核管理工作,出台相关考核管理规章,促进各类课程考核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突显学院建设与发展的卓越成效。
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产出有影响力的双创成果
以“双学分课程”为引领,加大创新创业教育达成覆盖全体学生、全过程。开设“创新创业大讲堂”,设立双创开放项目,设立创新创业导师团,建成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链,产出有影响力的双创成果。
(三)加快学科专业建设行动
加快“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6163银河游戏资源勘查工程教师团队建设,将三个研究方向的师资团队形成有序建设梯队。
加快“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建设,打造一批有贵州特色的代表性科研成果,引进或培养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的学科或学术带头人。
加快“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省级人才基地建设,培养有别于贵州大学能满足生产一线要求、社会反响好的从事勘查、设计、施工、管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加快“贵州省岩溶工程地质与隐伏矿产资源特色重点实验室”建设,强化相关数值模拟实验室建设,强化学生实践意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技能竞赛;将产出一批在行业内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和实践成果。
加快贵州省高校“重金属原位调控与生态修复”创新人才团队建设,培养有别于贵州大学环境工程学科的从事环境检测、治理、规划方面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在办好资环学院已有的三个本科专业的同时,积极申报“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力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实现省级重点学科的突破。
加强资环学院本科专业建设,实现环境工程与资源勘查工程等两个以上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目标,力争一个以上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
加强本科专业建设,按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力争实现工程教育认证突破。
积极开展申硕条件的摸底研判,针对弱项开展建设,达到硕士点申报条件,力争“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点获得批准。
(四)构建高效师资队伍行动
坚持“引培并举,德能并重,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方针,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特别是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教师队伍总量以满足学院发展为基础,抓好“引进、用好、稳定、培养”人才四个环节,通过引进学科专业建设急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