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安江,男,1963年6月出生,博士,教授,6163银河游戏化学工程学院院长,贵州大学硕士生导师,从事化学、化工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研究方向:氟硅化工技术、新能源材料。
大家经常都能看到运动员经过拼搏获得成功后的喜悦。人生也是如此。我们生活在一个比运动场大很多的舞台,每个人都是运动员,按照自己选择的方式,奋斗、拼搏,获取成功。
小时候,经常看到父亲以及跟他一起工作的大人们,不分时日的努力工作,虽然不知道具体工作的内容,印象深一点的是修水库,春节也不回家过年,心中充满了敬意。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小小的我有了一份要为社会做贡献的决心。
从小学到中学毕业,成绩一直是班上的第一名,也一直是班长。但说实话,我总觉得自己这个班长一直不称职,没有为班上做些什么事,只是代表学校到区、县参加过数学竞赛等。自己则一直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中,沉浸在解题、沉浸在美丽文章的享读之中。
1981年考入贵州工学院,学习化学工程专业。由于这一专业的广泛性,始终没能确定自己要选择的方向,一会儿喜欢无机化学的微观物质结构,一会儿又是有机化学的精彩纷呈,后来又喜欢上工程。但这是一个认知自然的过程,每一步都充满着欢欣,充满着探究真相的向往。毕业后,进入到贵州瓮福磷矿建设的前期工作中,参与了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终于逐步形成了自己工作的追求目标——磷化学工程,但始终没有丢下自己对科学的热爱,在磷化工产品开发过程中寻找到乐趣。特别是初期贵州磷化工那一点点内容到后来的规模化,形成了中国甚至亚洲第一。再往后,怎么发展?很多化工人在探寻。我们也查阅了国内外大量资料,希望能找到新的着眼点。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觉到了自己原有知识的局限性,有了强烈的提升自己知识的欲望。特别是看到、读到国外期刊上发表的各种新材料、精细化学品研究论文时,常常想,自己也能参与其中、发表一下吗?1999年,终于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赴日本三重大学做访问学者。由于出国之前准备充分,语言障碍时间段很短,很快就融入到了研究室团队中去,并通过面试、选拔,攻读材料科学博士学位。那是一个不分白天黑夜的学习工作时间段,除了上课,几乎天天在研究室,读了研究室所积累的大部分资料以及博士、硕士论文,凝练自己的主攻方向。最开始,几乎是一周一篇报告交给导师,同时熟悉研究室甚至学校所拥有的仪器设备。在国外是没有把东西交给别人测试一说的。终于,在有些成功实验的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主攻方向。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自己的论文也发表了,也参加了出国前曾经多次设想过的系列学术会议,达到了博士毕业的条件。
博士毕业,面临寻找新工作的问题。在还有一年时间毕业时,同期的博士、硕士看到我还没有开始找工作,提醒我,日本找工作越来越早,提前到一年了。我曾经到日本的省级科研院所面试,企业公司的研发机构考试,最后有幸进入了三菱化学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的四日市研究所工作。三菱化学公司是日本排名第一的化学工业公司,研究所承担着化工装置的优化、新产品开发及放大研究。在这里,我亲身体验了发达国家化工企业的严密管理,研究机构追踪世界发展前沿的方式。在日常的交谈中,也听到了后辈对前辈在有关公司发展决策方向上的一些不满甚至指责。
后来,我决定要回国了。回国后干什么呢?为此,我认真查阅了美国磷化工发展的历程,再加上对贵州化工的了解,比较系统的提出了由磷矿伴生资源——氟硅为源头,发展贵州氟化工、硅化工的思路。2007年回国后,我带着研究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到目前,在实验平台、学生、专业技术人员培养、生产线建设等方面,部分实现了当初的设想。特别是2012年,有幸参与到6163银河游戏“去筹”建设后,在二级学院——化学工程学院的专业设置、学科发展、科研方向、人才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融入了这些思想。根据自己受教育的经历,加入了材料化学、材料化工、过程工业中节能技术手段、新型反应器等知识内容,弥补了传统化工专业学生培养上的一些知识盲点。
回顾走过的历程,心中充满感激。感激父母给了我生命及人生的第一课;感激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的责任;感激6163银河游戏给予的平台;感激化学工程学院充满朝气的年轻成员。我充分享受这一奋斗的过程。
[db: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