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组织机构 学院领导 发展规划 学院风采
发展规划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学院概况>>发展规划
6163银河游戏化学工程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22年08月30日  作者:  编辑:化工学院  文章点击量: 

学科专业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形成教育特色、增强服务社会能力的依托。为全面推进我院的学科专业建设,形成结构合理、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学科专业体系,促进学院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更好地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根据《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大力推进区域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黔教高发[2016]116号)、《贵州省加快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实施方案(试行)》(黔教(委)发[2019]47号)和《6163银河游戏“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指南》(贵理工发规[2020]16号)等文件精神、学校总体发展布局需要和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项规划。

一、“十三五”期间建设发展成绩

(一)工作成绩

1.党建和学生思政工作卓有成效

党的领导和政治核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学院坚持以6163银河手机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历次全会精神,认真学习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教育引导全院师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凝心聚力,履职尽责,狠抓落实,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五年来,学院以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统领,坚持解放思想、守正创新,促进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实现了“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良性互动。聚焦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初心和使命,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了“三全育人”格局,学生“三率”保持较高水平,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积极实施党建引航工程,结合专业特色服务地方社会发展,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五年来,学院党总支组织党员开展党日活动50余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40余次,组织讲授专题党课35次,共发展党员140人,已毕业学生党员102人;化学工程学院党总支和教师党支部分别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五好基层党组织”;学院团总支被评为“五四红旗团总支”、“学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

2.学科建设体系基本形成

学院紧密结合贵州省工业强省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转型发展为己任,主动贴近贵州新型工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业产业体系需求,着力在学科布局上做文章。已经基本形成以“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为主体,积极申请“应用化学”专业,形成涵盖“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工业催化”与“应用化学”、“化工过程机械”二级学科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规划体系。其中“化学工艺”已获批为省级重点支持学科(培育),列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

3.专业规模趋于稳定,内涵建设逐渐丰富

学院现有化学工程与工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三个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是学校2013年首批设立的招生专业,为拓宽专业内涵和外延及增强专业的适应面,增加就业出口,学院结合贵州省资源优势和新能源开发建设需要,满足贵州化工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2017年新增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2019年3月获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学院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为品牌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两个专业为支撑的专业布局。截止到2020年12月,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1108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666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356人,过程控制与装备工程专业86人。学院围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共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7项,校级教改项目24项,发表教改论文28篇。

4.科研实力增长明显

紧扣国家、地方创新发展战略开展科学研究,科研业绩增长明显。“十三五”期间学院共获批各类科研项目69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4项、省部级项目26项、市厅级项目9项、横向项目8项,累计合同经费共计1509.55余万元。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41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75篇,核心期刊论文23篇;申请专利共67项;出版专著4部。

5.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院与相关企事业、国内高校等签订各类合作协议26项,开展对外交流超过50次。与贵州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开磷集团、贵州川恒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省地质矿产中心实验室、佛山市华特气体有限公司、铜仁梵能移动能源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协议和技术合作协议,与天津大学、五邑大学、常州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了良好的校际合作关系。邀请金涌院士、王静康院士为学院建设和发展提供长期指导,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和企事业行业专家20余人次到学院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了学院的发展。2020年9月26日,学院成功举办《第20届全国固态离子学会议暨新型能量储存与转换材料及技术国际论坛》全国性大型学术会议,进一步扩大了学术影响,增强了学院学科专业的内涵发展。

6.平台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学院现有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磷煤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特色重点实验室”、“贵州省教育厅氟硅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3个省级教学科研平台,其中煤磷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特色重点实验室相关指标已完成。同时获批建设“6163银河游戏新能源变换材料及工程中心”和“6163银河游戏化工仿真中心”2个校级教学科研平台。

7.人才队伍建设初具规模

通过内培外引,大力引进博士、教授和知名专家。学院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担任我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静康为特聘教授,柔性引进国内外专家1人,形成了以博士为主体的精干高效的师资队伍。学院现共有教职工45人(在岗在编教师44人,劳务派遣人员1人),其中专任教师34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7人,副高级14人,中级8人;学院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26人,硕士学位17人,具有海外留学工作背景的教师4人,硕士生导师5人,校级学科带头人1名,校级学术骨干5名,校级教学名师1人,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名;获批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个。“十三五”期间有15名教师职称得到晋升,有3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通过组织实施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有力推动了教学团队建设。

8.人才培养质量成效显著

学院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支持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各类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文体活动并获奖561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186人次;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共175项,其中国家级、省级共45项;参与发表论文53篇(其中SCI论文7篇,核心2篇),申请专利16件;获各类学科、技能竞赛获奖95项,其中省级及以上57项。学院目前已有四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4%以上,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率为100%,毕业生就业专业相关度高,共有60名毕业生在校期间考上研究生继续深造,本科生升学率位于全校前列。

9.管理制度基本建立

为了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推动学科专业发展,学院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文件。在教学方面,制定《6163银河游戏化学工程学院教师工作绩效积分管理办法(2017年试行方案)》、《6163银河游戏化学工程学院工作量化管理办法(2018年试行方案)》和《6163银河游戏化学工程学院教学工作管理办法》等文件,引导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工作。在科研方面,制定《化学工程学院科研平台经费及管理费使用管理办法》和《化学工程学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促进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和产学研合作。在实验室管理方面,为保证实验教学的安全和顺利开展,制订《6163银河游戏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6163银河游戏实验室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办法》、《6163银河游戏危险化学品管理办法》、《6163银河游戏学生实验守则》、《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安全管理规程》、《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预案》等。在学生实习实训方面,为了保证实习工作的开展,制定《化学工程学院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化学工程学院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和《化学工程学院学生自主分散实习管理实施细则》等。

(二)存在问题

1.学科结构需进一步调整,建设层次亟待提高

2.专业建设水平、特色有待提高

3.科研成果转化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有待提升

4.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待加强

5.平台服务科研实质作用待加强

6.教师专业背景欠合理,专业教师较少

7.人才培养模式有待优化

8.制度文件还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二、面临形势与机遇挑战

(一)面临形势

1.工程教育认证尚处于起步阶段

“十三五”期间,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的合格本科院校评估工作,但和省内及西部其它高校相比,我院的专业学科建设仍有很大进步空间,距离建设成为“西部一流的高水平理工大学”这一目标仍有差距。通过本科合格评估,我院在学科建设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学科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建设层次亟待提高,我院学科建设基础和人才力量都稍显薄弱,在人才引进等方面略显滞后,同时,我院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团队人员对最新的认证流程和认证标准还有待继续学习。

2.专业建设水平有待加强,学科特色发展不够明确

截止“十三五”期间,我院已获批的3个专业,分别是化学工程与工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以及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十三五”期间我院大力引进高水平博士研究生,通过5年的青年教师培养,现已在不同工作岗位崭露头角。然而,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社会影响力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专业建设水平有待加强。此外,目前社会对化工及能源行业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与误解,导致对专业认识、招生产生负面效果。

目前我院的主要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的专业教师偏少,能支撑学科发展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及青年领军人才少,学科科研团队尚待建立,科研平台有待完善,学科特色和发展方向不够明朗,高水平学科学术团队亟待建设,标志性研究成果有待加强。此外,全院的研究生教育还处于空白,使学科建设没有一支强有力的学术型师资队伍给予支撑。

3.科研实力和产出成效有待加强

我院的科研工作体系在“十二五”期间已初步建立,并随着“十三五”的积累和沉淀,全院科研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科技支撑计划、创新拔尖人才计划及教育厅人才基金等领域都实现了“质”和“量”的飞跃,累计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科研到账经费都跻身全校前列。但我院的科研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科研氛围、科研环境建设任务艰巨,科研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我院博士教师很多,但人均科研成果偏少,项目和成果分布比较集中,特别是国家级项目,部分教师有2-3项,大多数教师至今没有1项国家基金;在成果方面,有较大影响的科研成果还没有显现,科研成果转化亟待加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有待提升。此外,省级重点及国家级教学改革科研成果未呈现,整体教学科研能力有待加强。

4.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待加强

学院现有境外留学、访学经历的教师人数不多,国(境)外合作项目数量暂无,有国际会议参会经历的师生人数较少,尚未举办过国际会议。目前,学院尚无本科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联合培养项目,暂无在校本科生赴境外交流,毕业生赴境外求学深造5人,来华联合培养或攻读学位的境外学生数为1人。

5.平台建设进度需加快,试点示范作用需加强

我院在省级科研平台和校级科研、教学平台等方面的建设进度较为缓慢,尽管随着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的不断增加,我院的科研实验环境及科研氛围逐步成型,但教学硬件建设还未达到预期目标,团队、平台管理等软件建设也略显滞后,导致其实质作用发挥不足。此外,缺乏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教学示范中心等平台,对教学科研的支撑力度不足。

6.人才队伍规模、结构、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第一,受限于全校的编制总数趋于饱和,我院目前的教师队伍规模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科研需要,且由于我院承担全校的公共化学类课程较多(如工科化学基础、化工原理等),生师比偏高,这也是我院“十四五”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二,由于新进教师多为应届博士毕业生,整体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专任教师年龄小于35岁的比例偏大;教师职称结构中副高级职称占比较大,正高级职称人数占比偏低;教师专业背景欠合理,基础化学教育背景的教师占比较大,但具有工科背景的教师比例偏低,“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更低,具有国外访学或留学经历的教师人数偏少。

第三,我院缺乏省内乃至全国相关领域内具有影响力的学科团队和教学团队,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短缺,教师团队协同能力弱;尽管近年来我院教师对外合作有明显成效,横向项目和相关的到账经费明显提高,但整体承接项目和产出成果的能力不够,团队性较差。中青年教师之间的“传帮带”作用不明显,人才素质的整体提升有待加强。

7.制度建设有待完善

随着我院学科专业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范围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升,现有的制度已不能满足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此外,需要加快推进完善岗位设置、分类管理、考核评价等制度;需要加大对学科、学术领军人才、教学名师的引进力度,确保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需要加快推进学科、专业、平台、人才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在运行保障、经费筹措使用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推动我院学科专业建设上档提质。

(二)机遇挑战

1.学校高度重视工程教育认证,我院发展迎来新的机遇

在全国及我省各高校大力推进工程教育认证的大环境下,我院按照《6163银河游戏工程教育认证试点专业遴选方案》的要求,经过前期申报书撰写、资料收集整理及校内答辩等环节,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以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成为校级工程教育认证试点,下一步我院将严格按照申报流程和既定的时间节点完成好各项认证相关工作,同时,我院也将工程教育认证作为全院的一项关键性工作进行了布置和推进。2017年,教育部认证处处长张勇到我校开展“把握新形势、落实新要求,以专业认证为抓手推动专业建设”的专题报告时就曾重点提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在认证申请中应深刻理解“学生中心、结果导向和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准确把握认证标准,以结果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等都应围绕学生毕业能力达成这一核心任务展开,并体现出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十四五”期间,我院将大力推进工程教育认证、继续完善和巩固校级重点学科建设,并由此规划新专业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申报等相关工作,这些为我院的专业建设提供了机遇。

2.我院专业学科建设更加注重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

基于贵州“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的三大战略部署,结合贵州资源优势,依托专业学科平台,我院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精细磷化工、氟硅化工以及能源化工等新型化工产业,把加速推动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大力实施产业发展提升行动,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奋力推进“工业大突破”;同时,我院积极开展大地论文项目,结合脱贫攻坚、生态保护,在农副产品增产、杀虫、驱虫等领域开展各类相关的绿色化工产业规划;在猕猴桃产业发展、玄武岩纤维高端化利用、粉煤灰绿色循环以及过程控制领域仪器开发等方面与全省各大企业建立联系并签订技术开发合作协议。因此,我院的专业学科建设通过“十三五”期间的积淀和发展,在“十四五”期间也将更加注重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

当前,我省已进入“后发赶超、推动跨越”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衍生了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我院学科建设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我院在“十四五”期间围绕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瞄准学科前沿、遵循学科规律、健全学科体系、培育杰出人才、产出重大成果、提升学科整体水平。

3.学校“硕士点申报”及学科群建设给我院学科专业发展提供指引

学校预期将在“十四五”期间迎接“硕士点申报”及“学科群建设”等一系列重要工作,学校将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工作细则来推进具体工作有序开展,这些将为我院的学科专业建设提供指引,促使我们发现问题、整改问题、调整思路、深化改革,加强和制定好专业培养目标,促使OBE课程大纲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真正实现“做到位”,从而快速提升我院学科专业整体水平。

4.贵州省和学校对专业学科建设的不断投入给我院提供了经费支持

尽管2020年初全球爆发了大规模的新冠肺炎疫情,但总体来看我省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而且这种势头预期在“十四五”期间也将继续保持,我院也将继续贯彻和落实全省大力培育和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精神,将上级部门对我院专业学科建设的投入和教学科研的投入真正落到实处,加强对经费开支的管理,加大对平台建设的投入。此外,我校作为全省唯一的理工类院校,省财政对我校的支持力度在“十四五”期间将更为强劲,“十四五”将是我校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化工学院砥砺奋进的五年,我院将继续加强人才引进宣传,力争在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更上一个台阶。

三、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6163银河手机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对照高等教育“四个服务”要求,落实《6163银河游戏“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指南》(贵理工发规[2020]16号)文件精神,以《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意见》(黔府发[2017]20 号)为指引,以树标杆,院强校兴,创新争优,以国际学术前沿、国家战略需求、贵州发展需求为导向,巩固教学的中心地位,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水平,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凝练人才培养特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深化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努力把我院建设成为西部一流善工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二)发展思路

坚持“学科—专业—平台—团队—项目一体化建设”,使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平台建设及团队建设得到科学合理的整合。组建绿色化工与新能源材料学科群,实现各学科领域相互促进和融合;以化学工程与工艺硕士点为抓手,推动人才团队与科研平台建设;推动各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建设,以此带动培养方案的优化与课程目标及达成评价机制的完善。

学科建设:按照“加强应用、重视基础、突出特色,注重学科交叉”的学科建设原则,进一步完善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加强学科群的建设,引导和支持具备一定实力的学科瞄准西部一流,带动学院发挥优势。

专业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突出特色、体现社会需求”的专业建设原则,依照我校办学定位、学院专业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目标,做好超前谋划,加强调研分析,做好新专业申报,积极建设特色专业,服务好贵州产业行业发展需求。

平台建设:统筹学校和学院已有的和规划的学科基地、科研平台、实践教学平台,把满足教学需要与科研需求结合起来,形成教学科研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确保教学平台和科研平台实现开放共享,避免重复建设,为学科专业建设提供有力平台支撑。

人才队伍建设:遵循“外引内培、科学规划、团队优先、集中建设”的原则进行人才队伍建设。既加强对相关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教学名师的引进,又加强现有人才的培养,把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培养成业务骨干。以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建设为核心,重点加强团队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集中力量对具有特色、优势的团队进行建设。此外,加强对团队内部及之间的协同能力建设,促进整个学院的人才融合发展。

学生成才培养建设:突出政治引领、思想引领、平台引领和学生成果提炼,深入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化“三全育人”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育人成效。

强化本科教学工作在学院工作中心地位,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锻炼,鼓励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培育高水平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

制度建设: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原则进行学科、专业、平台、团队各方面的制度建设。健全以教授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充分发挥教授委员会在学科专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学院学科、专业、平台、团队管理运行制度,充分激发学科团队和专业方向团队发挥活力。创新学科组织模式,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和有利于“学科—专业—平台—团队—项目一体化建设”的体制机制。

(三)总体目标

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遵循“学科—专业—平台—团队—项目一体化建设”思路,加强学科、专业、平台布局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完善学科布局、凝练学科方向、培育学科特色;加强重点学科、特色专业、科研平台、团队建设。在“十四五”建立1个完善的校级特色学科群,获批1-2个省级重点学科/特色重点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力争再获批1个应用化学工学专业,建成在省内一流专业1个,建成校级一流专业1-2个;形成独具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我院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服务贵州转型和创新发展。

(四)具体目标

1.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持续深入

继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持续深入学习贯彻6163银河手机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6163银河手机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6163银河手机版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把深入学习贯彻6163银河手机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与学习6163银河手机版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与学院实际工作紧密衔接起来,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抓好学院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

切实做好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推进基层党支部建设科学化、标准化和制度化,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切实夯实基层工作,落实好“常规工作上台阶、重点工作求突破、考核工作争先进、特色工作出亮点”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的具体举措,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持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助推学院各项重点工作全面发展。聚焦学院十四五规划,强化党建引领,助推教学,推动课程思政进课堂,推动一流学科和一流课程建设;助推科研,推动科研项目经费的规范化使用,推动学院科研团队的组建;助推学科专业建设,推动学科专业进一步凝练,推动学科群建设。

2.学科实力、特色显著增强

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十四五学科专业发展规划”,我院将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成为校级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将跨学科、跨部门联合培育和建设以优势特色学科为核心、重点学科为主干、基础学科为根基、新兴学科为突破的“绿色化工与新能源材料学科群”校级优势特色学科群,见表1。

力争到“十四五”末,新增建设1个省级一流学科,2个省级一流课程,1个校级特色重点学科群,1-2个校级一流学科,2个校级一流课程;争取1个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3.专业特色突出

优先发展与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密切跟踪世界新科学、新技术的发展成果和国内其他高校的专业发展情况,发展与学院学科发展相适应的新专业,探索新领域特色专业发展方向。以符合国家、省经济与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以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宗旨,大力推动专业内涵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有重点地打造水平高、特色明显、有示范作用的特色专业,并带动相关专业的建设。逐步构建“以校级特色专业为基础、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为重点的专业建设体系,提升我院的整体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力争到“十四五”末,获批建设的本科专业达到4个,获批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成1-2个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的本科专业;建成校级一流专业1-2个,专业招生规模保持稳定在年均300人左右。

4.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聚焦国家和贵州重大战略需求,明确科研工作的主攻方向。重点围绕贵州战略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发展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等领域,切实做出成效,产出具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通过强化基础研究、抓好协同攻关、推动成果实施等方式,不断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

力争“十四五”期间,我院科研项目总经费年增长率保持在20%左右,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数年均增长率20%以上。“十四五”期间,科研到账经费累计1000万以上,其中横向项目到账经费100万元以上,累计出版学术著作10部以上,发表三大检索论文80篇以上,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1-3项,授权发明专利10件以上,成果转化或转让(合作)1-3项,获得对地方经济建设有明显支撑和重大影响的横向项目1-3个左右;获批省级教改项目3项以上。

5.提升国际合作交流水平

鼓励教师和学生出国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鼓励或选派2-3名青年教师赴国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进行访学和进修,不断提高青年教师国际化水平;力争引进国外专家来我校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

6.平台建设更上台阶,发挥实质效果增强

根据学科专业建设需要,加快推进已有省部级、校级等各类教学科研平台的建设,并积极申报省部级、校级教学科研新平台的建设。通过规范化管理、加强能力建设和扩大开放程度,发挥教学科研平台在集成优势、学科交叉、原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组织作用,提高承担大项目好项目、产出标志性成果、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和培养优秀人才的能力。加强科研与产业的紧密结合,建设研究基地、中试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

力争到“十四五”末:新增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一流实践教学平台,1个校级重点实验室。

7.人才、团队层次、特色明显增强

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原则,加大拔尖人才的引进与培养,重点抓好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引进与培养。加大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培育力度,尤其加强有影响力的学科团队建设。

力争到“十四五”末,学院教师队伍达到6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达到45人以上,教授达到15人以上,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达到40人以上;新增贵州省省管专家2人,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3人,省级及以上教学名师1人;建成省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团队1-2个,省级人才培养基地1个;学科带头人达到1-2人,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教师达到3-5人。

8.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学院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强化实践教学、拓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特别是和省外知名高校建立深入的合作关系,扩大合作领域,探索新的合作方式,加强学生省内外交流。

学院持续深化班主任、辅导员及专业导师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学习及人生职业规划进行指导,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通过多种措施保证考研率、就业率、学生工作综合考核力争保持在全校前三名水平。组织学生参加西南化工竞赛、互联网+、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创新创业优秀成果、数学建模等各类比赛,力争获国家或省部级奖项40项以上,本科生发表论文30篇以上。

9.制度建设不断完善

加强学科、专业等规章制度的完善和建设。进一步加强教授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教授委员会在推动学科-专业-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十四五”期间,我院将根据学校相关文件及规定,结合学院实际,修订原有的学科建设、团队建设、专业建设、平台建设管理办法、教学管理办法及学生管理制度,负责人/带头人工作职责,教师绩效评价等文件,确保制度建设与时俱进,做到各项建设从规划、建设开始、建设中和建设完成的全程监控。

四、主要工作任务

(一)实施一流学科及学科群建设行动

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我校学科建设规划,以“化学工程与技术”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为主干学科,构建“绿色化工与新能源材料”校级特色学科群。结合学科群建设,推进省级一流学科、一流专业的申报和建设,重点建设“化学工艺”、“化学工程”、“工业催化”、“化工过程机械”等学科。

(二)实施一流专业及工程教育认证建设行动

按照“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的战略要求,以绿色作为贵州发展的底色描绘。依照我校办学定位和学科建设布局,主动适应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结合学院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为一流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两个专业为支撑的专业布局优势服务贵州现代绿色农业及煤磷化工业发展,实施校级一流专业的建设,积极推进省级一流专业和工程教育认证专业的申报和建设。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化工方向、绿色环保能源化工、过程装备智能型及信息化方向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宗旨,通过优先发展涉农特色、能源化工及过程装备信息化方向来带动和强化我院专业特色。坚持走“内涵式、精品化”发展道路。此外,充分利用企业参与一流专业建设的优势,进一步开发企业师资资源、场地设备资源、知识技术资源和市场信息资源,强化一流专业与产业的对接,深化一流专业内涵建设,形成1-2个在省内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一流专业。

(三)实施教学、科研平台提升行动

加强现有教学、科研平台的建设,提升服务教学、科研的效益和水平。依托省级重点学科、校级优势特色学科群、特色专业群,在现有的基础上集中提升建设1个反映我院办学特色和行业特色的省内一流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科研平台,并承担省部级的重大科研项目,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行业孵化平台。

(四)实施人才团队建设强化行动

围绕重点学科、特色专业、科研平台建设需要,采取刚性引进、柔性引进、岗位聘任等多种方式,大力引进或培养优势特色学科群召集人(负责人)、一流学科带头人、学科方向学术带头人、一流专业负责人、教学名师、教学骨干,切实加强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的建设。加大内培、外引相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申请教学研究、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等项目为契机,构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平台。以合作企业为依托,通过技术研发、联合攻关等形式,开展“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培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选拔,选派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境)内外访学研修、提升学历或到行业企业实践锻炼,以开拓视野、更新理念、提升“双师双能型教师”素质。把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培养成学科、专业的骨干。

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软环境,加强重点学科、特色专业核心人才的岗位布局。大力推进教师岗位聘任工作,努力提高人才的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充分调动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实施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行动

按照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的要求,制定建设规划,启动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工作。结合获批的省级重点支持(培育)学科、校级重点学科,加强所在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和“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的内涵建设。继续加大与西南科技大学、常州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力度,开展“兼职教授”、“兼职硕士生导师”的选拔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为我院积极储备研究生教育的师资力量。争取在“十四五”末获批建设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专业硕士授权点。

(六)实施教学与科研服务贵州地方经济行动

十四五期间,学院将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合作和服务地方经济的道路,力争所有课题的立项都具有校企合作的背景,或是针对企事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或是研究的成果将来可以在企业转化和应用前景;力争建设3-4个紧密型产学研合作单位和10个以上校外实习基地。进一步明确科研导向,抓好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大型横向项目、省部级教改项目的申报和研究。在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以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研究为重点,加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研究。注重科学研究与学科、专业、平台、团队建设的结合,更好地为贵州地方经济服务。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支撑体系,支持有产业导向性的研究开发,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大力推进大学生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为贵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以学生服务成果赢得社会支持,提高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学科—专业—平台—团队—项目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工作的开展。领导小组组长由院长担任,副组长由副院长担任,成员由教授委员会成员及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组成。充分发挥学院教授委员会对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的宏观调控、监督作用,有效调动“人财物”等资源,为重点学科、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科研平台、实践平台的建设服务,确保工作目标的实现。组织学院教师把“学科—专业—平台—团队—项目一体化建设”的要点、内容学透,理解透,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配套出相应的实施办法、管理办法,实施学科专业建设管理目标责任制,实施学科带头人和专业负责人制度,在检查、指导、落实上狠下功夫,确保规划的落实。

(二)资源保障

学院将围绕学科专业建设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主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拿出具体的方案一方面提请学校加大对一流学科、特色重点学科、优势特色学科群、特色专业、新建专业、学科基地、科研平台、实践平台、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的建设经费投入力度;另一方面,积极进行国家、省、市各级一流学科、一流专业、教学科研平台、科研项目等各类项目的申报工作,获取经费支持;此外,积极与企业、地方、社会合作,利用社会、企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学科专业的建设。以“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合理配置、专款专用、注重效益”为原则,完善学科、专业、平台、团队建设经费的管理机制,加强检查和评估,充分发挥经费建设效益。

(三)宣传动员

坚持深化综合改革,积极制订并完善学科、专业、平台、团队建设的相关制度,确保各项工作得到有效、高效开展。积极营造良好的有利于人才在各自舞台上大展身手的学术、教学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软环境,不断完善“事业造就人才、环境凝聚人才、机制激励人才”的有效考核评价制度体系。积极为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激发教师参与学科专业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科专业建设中的作用。

围绕我院的重点、特色学科及学科群和专业建设,加强与国(境)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合作。邀请国内外的著名学者、院士来我院指导工作;创造条件与国内外的知名大学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如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承担科研项目、互派访问学者等;吸引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参与我院学科专业建设,营造“开放、合作、交流、公平”的学术工作环境。

(四)评估检查

本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主要通过政策引导、资源配置和创新机制实现。每年年初要编制年度重点工作安排,各教研室应定期和不定期的向学院报告其实施情况,主动接受学校和师生员工监督,确保各项规划落到实处。

附表1 :绿色化工与新能源材料学科群建设行动表

附表2 :化学工程学院学科—专业—平台—团队—项目一体化建设规划表

1 绿色化工与新能源材料学科群建设行动

绿色化工与新能源材料学科群

学科领域

研究方向

支持(二级)学科名称

立项背景

1.绿色化工与清洁高效生产

1.化工高效催化剂研究

化学工程与技术0817;化学0703等

现代化工产业需求

2.生产过程热力学、动力学研究

化学工程与技术0817;化学0703等

3.煤、磷化工下游产品开发

化学0703;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等

2.资源及固废综合利用

1.磷矿伴生资源及固废综合利用

化学工程与技术0817;化学0703等

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方向

2.赤泥资源综合利用

化学工程与技术0817;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等

3.玄武岩资源综合利用

化学0703;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等

3.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开发与应用

1.新能源转换及储能材料

化学0703;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等

新型能源开发利用、节能环保型

2.光、电功能材料开发与利用

化学0703;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等

3.有机太阳能电池光伏材料与器件

化学0703;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等

4.绿色化学与农用绿色精细化工

1.生物质能源化工

化学0703;

新产品开发

2.农用绿色精细化学品的开发及产业化

化学工程与技术0817;化学0703等

3.绿色有机合成

化学0703等

4.可视化快检分析

化学0703等

5.过程装备与智能化

1.过程技术及装备节能技术研究与开发

机械工程0802;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高能耗关键设备节能优化及零部件研发,工业互联网应用

2.过程装备智能化

仪器科学与技术0804;机械工程0802

表2 化学工程学院学科—专业—平台—团队—项目一体化建设规划表

序号

学科

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学科平台建设

支撑本科专业情况

已设置学科平台

规划设置学科平台

已获批专业

待申报专业

 

2023年后

1

工学

(08)

*化学工程与技术(0817)

化学工程(081701)

1.化学工艺省级重点支持培育学科(2014)

2.化学工艺校级重点学科(2014)

3.6163银河游戏化工仿真中心

4.6163银河游戏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5.贵州省能源化学特色重点实验室

6.贵州省普通高校磷煤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特色重点实验室

7.贵州省教育厅氟硅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8.省级一流专业

1.化学工艺省级一流学科

2.省级重点实验室(名称待论证)

3.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

4.化学过程机械校级重点学科

5.省级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备案)

6.工业催化省级重点学科

7.化学工程校级重点培育学科

8.省级特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9.校级特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10.能源化学校级重点实验室

1.化学工程与工艺(081301)

(2013年)

2.新能源科学与工程(080503T)(2017年)

3.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原化工机械)

(080206)(2019年)


1.应用化学(070302)

(授工学学士)

★化学工艺(081702)

生物化工(081703)

应用化学(081704)

工业催化(081705)

2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0807)

工程热物理(080701)

热能工程(080702)

动力机械及工程(080703)

流体机械及工程(080704)

制冷及低温工程(080705)

★化工过程机械

(080706)

备注

1.本学院为列在本表中的学科的牵头建设单位。2.黑体部分为主干学科,其他为支撑学科,★为我校重点建设二级学科,为我校重点建设特色专业,*为我校列入硕士学位授权点培育学科。3.本学院的专业包括机械类(0802)、能源动力类(0805,对接新能源)、化工与制药类(0813)三个专业类。4.化学一级学科由化工学院牵头建设,理学院、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制药工程学院、轻工工程学院配合建设。5.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由化学工程学院牵头建设,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航空航天工程学院配合建设。4.本学院除建设好化学工艺、化工过程机械两个二级学科外,重点瞄准新能源开发利用进行突破。

校内快速

6163银河游戏化学工程学院

联系电话:0851—88211104 邮    箱: hgxy@git.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蔡关路1号6163银河游戏综合楼(主楼)9层化学工程学院

网站总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