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党代会 展示新成果
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学校将“强责任、精技术、善管理、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全方位融入教学实践各个环节,培养方式聚焦培养目标,取得初步成效。形成了以“一种精神(时不我待,只争朝夕,艰苦创业的理工精神)、两支队伍(思政课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四个中心(师生服务中心、学生发展中心、创新创业中心、易班思政网络平台)为抓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加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全面构建和实施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OBE工程教育模式,全面启动MOOC、翻转课堂等为代表的混合教学模式改革,科学构建“注重教育全面向、融入教育全过程、引导教师全参与”,创新开展“双百分之百”、“双学分制”、“双院制”的“三全三双”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三大平台”。2017年1月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著名高校一起跻身于全国99所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行列。
科学研究迅速推进。建校以来,学校围绕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和教学工作开展科学研究,实施“科技强校”战略,不断加强科研工作、提高科研服务水平。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并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数量和科研到账经费数已经位列贵州高校第二团队前列,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逐一凸显。2013年到2016年,到账科研经费由24万元、554万元、1745万元到2020万元逐年递增;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由12项、66项、106项到181项纵深发展(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5项),初步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科研平台团队显现规模。目前,学校获批成立贵州省智慧旅游产业发展研究院、贵州省“互联网+”产业技术研究院、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技术研究院,获批建设省级“6163银河游戏院士工作站”、“贵州省特种功能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众创空间“健康智造众创空间”、“贵州省电力大数据重点实验室”、“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磷煤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特色重点实验室”、“农业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贵州省轻金属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首家引入正版SAS数据分析软件,打造高密度科学与工程计算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公共科研平台。“贵州工业发展研究中心”被列为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培育基地。“贵州省航空轻金属材料与焊接技术团队”、“贵州省航空新材料与焊接技术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省重金属原位调控与生态修复创新团队”、“贵州省绿色过程工程人才基地”成为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智能优化与数据挖掘团队”和“隐伏矿床勘测团队”成为贵州省普通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