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张振,女,1973年4月生,博士,教授,6163银河游戏制药工程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从事制药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研究方向:新药设计、药用资源开发与利用。
孔夫子的“知之、好之、乐之”,可看似为“要我学”为“我要学”到“我爱学”。兴趣是天性使然,但往往也有后天养成。
小时候的我是一个安静却不完全专心学业的学生,父母是严谨的大学教授,对我管理却颇为宽松。很清晰记得父亲对我的要求:品德要好,学习上顺其自然就好。于是乎,我有一个不以学习课本知识为重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记忆里的暑假,均是母亲带我去图书馆借还小说、父亲带我去游泳中轻松度过。
除了看看闲书游游泳,我还极爱在校园周边的山坡树林玩耍,对观察星空、田野、昆虫、石子、花草异乎寻常地喜爱,会为寻找树枝上的蜘蛛、沙地里的石英砾或奇形怪状的小石子耗去一个下午,会在空碗中加不同量的水用筷子去寻找音阶,用废旧的物品和电池组装小台灯,在白卵石上彩绘图案。我几乎生活在兴趣构造的世界里。
由于父母从事的工作以及他们的指令,高考志愿被选择了化学——一个当年我并不上心的专业。但就从大学入学,一段“要我学”为“我要学”再到“我爱学”的人生故事开始了。而之前的人生阅历,也给我今后的职业带来了回报。
保持一颗感恩的心。
父母的教导是对的,人最重要的是品德。品德中一个要点就是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对父母家人、同学朋友、师长学生,对身边的人与事心怀感激。作为人生路上不同角色的导师和同伴,他们爱护、指引、提升、磨练我,使我学习、成长、领悟,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
不封闭自己在一个专业小圈子里,不断尝试新的事物,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前行路上不断欣喜地发现,结合所学的化学、药学、工程学知识,能更好地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分子的性状及其空间构象与机体的功能关系密不可分,更换一个原子、基团或改变其空间位置,就会带来或强或弱、或能或不能的作用,而工程学知识与技术能够实现研发后期新产品开发的可能。
我的教育经历和工作经历是开阔的,学历从化学到药学、最后为植物学。工作经历从研究院到药企、最后是高校;资历从企业工程师到执业药师、现在是大学教授。自己在经历中领悟到世界是完整的,从宇宙到人体,均是完整生命体的体现,勿以专业划分去局限自己的思路与道路。掌握核心知识和技术,就离解秘的中心越近,想象力就会越开阔。此时的我仍然保持兴趣使然,但兴趣已由自然而然发展到了学会研究应用了。
在学习上,专业是学习载体,而教育真正培养我们的是综合能力与思维方式。在目前就职的制药工程学院,我希望能与其他学院跨学科融合,以项目合作的形式,共同迎接贵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的明天。
想到就去做到,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有朋友曾经评价我:想到什么,话刚出口,人就已经奔出去做了。的确如此,我会积极地实现我的梦想,过程中可能会失败,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很高兴在黄金岁月走进充满新鲜空气的6163银河游戏。创新是这个学校的血液,创造是这个学校的骨骼。更幸运的是,不断的有一名又一名朝气蓬勃的青年才俊加入到这个队伍中,用各自的精彩过去,收获的不同能力,一起培养莘莘学子,使学院逐渐成长为一个有血肉有灵气的生命体。
今天,恰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我期望在领导和各部门同事的帮助下,与我的朋友们一起,在学院和大健康医药技术研究院里,不断探索与创新,完成每一门课程,做好每一个项目,培养每一个学生,共创未来。
攻读博士学位的那段艰苦时光是我人生路的一个转折点。我以博士论文末的一句致谢,作为此文的结束语——因为心中仍有追求,才得以让我看到湛蓝的天空下、清新的空气中、园子里怒放的花儿。
前行的路,正在我们的脚下。
〖责任编辑:巫敏 主编:詹凤合 付建平〗
[db: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