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松,男,1983年10月生,副教授,博士,从事有机合成与精细化工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药物合成以及精细化学品开发。
念及大学生活,一时感慨颇多。
2007年7月,我从贵州大学本科毕业后,同年9月进入贵州大学精细化工中心攻读有机合成方向硕士研究生,师从我国农药学专家宋宝安院士。2009年我有幸被批准提前攻读农药学博士研究生。在贵州大学农药学专业本硕博贯穿式的培养过程中,我受益良多。
在进行本硕博教育的那段日子,我接受着严格的训练,各方面能力快速的提升。不断深化的基础知识,日益丰富的知识储备使我更加具有涵养和学识。通过贵州大学的本硕博教育,我具有着越加广阔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方式。与此同时,国家对博士生不仅明确要求“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而且须要“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在贵州大学农药学本硕博贯穿式教育中,学生在本科阶段就与研究课题有一定接触,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渐增加课题研究的参与程度,不仅有利于研究的深入开展,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想象力和观察力。我所学的农药学是一门有机化学与精细化工、生物学、昆虫学和植物保护等多种学科密切关联的科学。为了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不仅要从本学科中深入地吸取营养,还要不断地从相关学科中学习有关知识来丰富自己。唯有这样才能走在本学科的前沿,从相关学科得到启发,从而有利于开拓与创新,获得具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因此,我的自我完善深深受益于本硕博贯穿式的培养模式。
如果说培养模式的创新对我的自我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恩师对我的敦敦教导则是我走向成功的催化剂。
在我的本硕博培养经历中,我的导师宋宝安教授在学习上一直对我进行严格要求,在科研上一直鼓励我创新,在生活上给予我细微关心。从入学到毕业,宋老师总是要求我博览群书,广泛阅读文献,撰写高质量的综述,而这些都为我课题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科研设计中,特别在硕博的学习阶段,宋老师还要求我走在别人前面,每次实验结果,都要求我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的科研目的,并及时进行小结,从而逐步深入提高,这一过程使我充分认识到科研不是众多实验结果的堆积,而是对现象的分析、推理、综合出新的发现,得出具有说服力的新结论。获得结论后,宋老师还要求我及时整理、分析、统计数据并写出文章,鼓励我积极向国内外杂志投稿。这样,每次论文的发表都能上升到一个新“阶段”,使课题研究逐步系统化,以求有一组系列论文发表。除了研究工作立意创新外,宋老师还积极创造条件寻觅机会,让我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鼓励我学习交叉、边缘学科知识,拓宽知识面,这些使我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提高了对外交流的能力,在读期间,我参与发表科研论文8篇(均为国外SIC收录刊物)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数次,而这些对于我个人来说是一笔不可或缺“财富”,也将助力我的未来。
我的导师宋宝安教授还经常告诫我,一篇博士论文一定要有明显的创新,要有自己的思想和理论。否则,即使有很大的工作量,也只是算若干篇硕士论文,算不得一篇博士论文。在本硕博贯穿式培养过程中,我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对国际上相关领域的研究有了深刻的了解。我从完成博士论文的初稿,一直到毕业答辩,期间修改了二十多稿,历时数月。老师对我的论文从学术内容,到章节的安排、单词的用法、甚至标点符号,都进行了仔细的推敲和修改。到答辩时,我的论文与初稿相比已经是脱胎换骨。可以说,是导师通过贯穿式的培养教会了我如何做学问。
我的自我完善深深地受益于导师的悉心指导和贵州大学农药学的本硕博的贯穿式培养。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趋综合,新兴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感叹,自己的理论基础不够宽厚,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在我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本硕博贯穿式的培养帮助我打好了基础,扩展、提升了能力,实现了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有效积累。
(责任编辑:巫敏 主编: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