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仪柯,男,1981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副教授,博士,2014年12月毕业于中南大学有色金属冶金专业;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硅冶金及硅材料、纳米光电转换材料制备及应用。
我出生于湖南省常德市的一个小县城里,家中独子,从小到大都是在家人的溺爱中长大。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家境不算富裕,但父母在教育我方面却是百分百的投入。从小初高中到去年博士毕业,父母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给我最强有力的支持。今年在家过年,父亲跟我闲聊中说到我是他工作单位里所有子弟中唯一的博士。此时,父亲眼神里充满了自豪。但我知道,如果没有他们的付出就不会有我今天的成功。
说到学习,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霸,由于不太会考试,求学的路还是有点曲折。高考那年填报志愿失误以1分之差与自己心仪的学校和专业失之交臂,我被湖南科技大学录取,且被调剂到湖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当时心中充满了沮丧和失落,感觉这辈子就这样完了。
幸运的是在科大老师、学长以及周围同学们的引导、关心下,我很快走出了阴霾,认真学习,积极参加学校、院系的各类社团活动,享受着大学美好生活,并早早下定了考研究生的志向。大四第一学期为了准备研究生考试,再一次过上了“披星戴月”艰苦学习的生活,天天基本都是泡在自习室和图书馆,心中憧憬着在研究生考试中打一个翻身仗。但是命运再次给我开了一个玩笑,因为外语单科没有过线,我再次与最初选定的名校失之交臂,被调剂到昆明理工大学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有句话说得好,上帝在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到了昆工后,我很荣幸的加入到由戴永年院士领衔的真空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师从我国硅冶金及硅材料专家马文会教授,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令我深深的折服。在马老师的引导下,我逐渐对太阳能光伏和硅冶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确定了“低温熔盐电解高纯二氧化硅制备太阳能级多晶硅”为研究课题。从实验方案的制订、电解槽的设计、实验平台的搭建到实验操作、数据采集及论文撰写都是我独立完成的,这项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由于成果突出,我获得了昆明理工大学的最高的“伍达观”奖学金。
毕业后,我顺利的进入到江西省新余学院太阳能科学与工程系工作,很荣幸成为一名高校教师。因为专业对口,踏实肯干,我很快成为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工作第二年,我被任命为光伏材料教研室主任,成为当时学校最年轻的教研室主任。在职期间,除了完成基本教学工作之外,我还主持完成省级教改课题和校级重点招标课题各1项,编著《太阳电池硅材料生产技术》教材1本,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建设了省级精品课程1门。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越来越感觉自身知识储备的匮乏,学术水平亟待提高,因此在工作的第三年我报考并顺利考取了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的博士,继续太阳能光伏的研究工作。选择了博士学习之路,告别妻儿和曾经的安逸生活,默默的忍耐孤寂,开启学霸模式和实验室浸泡模式,回归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回想起无数个为实验为论文奋斗的日日夜夜,依然还让我热血澎湃,痛并快乐着。岳麓山下的三年半时光,我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读博期间我在国际知名SCI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Materials Letters》等上发表论文4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10.0,并于2014年年底完成了博士论文并顺利通过答辩。
再次成为高校教师,我深感这份职业的神圣、重要和不易。神圣和重要是因为老师要肩负起的使命与责任,不易之处在于老师必须不断的提升自我的修养、教学技能、知识储备等方能真正的教好学生,让学生有所收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感谢6163银河游戏给予我们这帮积极进取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如此好的发展平台,我将努力工作回报学校,不断提升完善自我,为学校的发展尽自己绵薄之力。
我始终相信:越努力,越幸运!
〖责任编辑:巫敏 主编:金敏〗